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
(新的思想支柱,图片为豆包智能生成)
新的精神支柱
宁稼雨
在高平陵事件以前,尽管阮籍对理想有过困惑,但他一直还是把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作为努力的目标和精神上的支柱,同时也是他评价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从高平陵事件开始,他终于认识到在这种环境下,自己从前那些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并且对儒家学说的本身及其价值标准也发生大胆的怀疑,从而终于走到与儒家社会理想相对立的立场上去了。他需要用新的精神支柱代替旧的生活追求。
阮籍思想开始波动的正始时期,正是魏晋玄学的草创时期。社会的变化,已经促使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变换角度和方位。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和何晏,已经开始运用老庄虚无的思想,来解释儒家学说。不过他们宣扬老庄虚无思想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设计理想的君王形象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他们认为,一切有形和有限的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只能表现或说明事物的某一状态,这一状态便意味着对其他状态的否定。比如盐只能呈现咸味的纯正,而否定与掩盖了其他味道,而水却能以其平淡无味来调和五味。所以无形和无限的事物才是没有局限的。从这个理论出发,他们认为理想的君王和理想的统治者应当能以无来控制有,以不变应万变。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带有一定的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性质,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功利目的束缚。何晏本人后来因卷入政治漩涡而被杀害,也说明了这一点。
阮籍当然也受到这股玄学思潮的影响,不过他对政治问题却十分谨慎。他避开虚无思想对政治的作用,而积极地运用于自身精神的构建之中。当然这种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并带有鲜明的时间痕迹。
他在《通老论》和《达庄论》这两篇文章中,扬弃了自己在《通易论》中提出的“定尊卑之制”的名教思想,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大地”。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主宰天地万物的神和救世主,在世界的运行过程中万物是自行变化和发展的,人也应自己认识自己,并不需要听任社会的摆布和束缚。从而充分肯定了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价值。但是个体在世界中应进入怎样的精神境界,他还没有感悟透彻。
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他对新的精神支柱的升华——他猛然开窍了。
(孙登像)
当时有个叫孙登的人,是个神秘人物。他隐居在山中,周围是百丈悬崖,茂密丛林。他自己垒石屋,编草鞋,喜欢读书,弹琴,逍遥自在,清静无为,过着仙人一般的生活。山里砍柴的人见到他跟他说话,他总不回答。大家纷纷传嫡飧鋈耍嚼丛酱蟆R惶欤挡梢├吹缴嚼铮搅怂锏恰o迪牒退祷埃伤锏侨疵挥斜硎尽9艘换岫当阕急咐肴ィ傩星岸运锏撬�:“难道先生就没有要说的话吗?”孙登才慢慢地对他说:“你懂得火的道理吗?火生来是有光的,可是它并不能用光亮来维持火亮,用光的关键在于得到烧柴。人生来是有才能的,可他不应用才能来维持才能,用才的关键在于认识事物,这样才能保全生命。今天你很有才能,但见识很短,在这个世界上很难保全自己。”等到嵇康被捕入狱时,在狱中想起孙登的话,写诗感叹说:“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赧良朋。”嵇康这时体会到,本来想减少失误,却闹得沸沸扬扬;不想损害什么,却导致人家的怨恨。比起过去的柳下惠和今天的孙登,自己真是惭愧。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宿愿,也对不起好朋友。
阮籍听说孙登这人后,很感兴趣,便决意进山去拜访他。到了以后,看见孙登头戴一顶斗笠,散乱着头发,端坐在岩石下面弹琴。阮籍坐下,准备和孙登探讨古今兴衰变化的道理。他先以古代道家代表人物黄帝和神农氏清静无为的道理与儒家推崇的夏、商、周三代的德政相对比,征求孙登的意见。孙登仰头远望,不作回答。接着,阮籍又用儒家处世立功的有为之教与道家养生之术为题,进行谈论。孙登还是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阮籍便对孙登吹起口哨,想以口哨来打动他。吹了很久,孙登才笑着对他说了一句话:“可以再吹下去!”阮籍便又吹了起来。他努力争取在口哨的旋律中融入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体会。可是吹完以启,孙登又不说话了。阮籍只好返回,走到半山腰时,突然听到山上响起了雄壮悦耳的音乐声,好像是一个庞大的乐队在演奏。这声音震撼了山谷,响彻云霄。随着这声音,阮籍好像进入一个神思遨游的境界,一会儿似一匹脱缰的骏马,在茫茫的草原上自由地驰骋;一会儿似一只展翅的雄鹰,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地翱翔;一会儿似一条毫无牵挂的鳗鱼,在无边的大海深处自由地游动……
阮籍的思想徜徉在这自由的境界中,他的心醉了……
当这声音慢慢消失,阮籍从沉醉中慢慢醒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刚才的音乐,原来是孙登吹的口哨在山林里的回声所产生的效果。这时,他看见孙登站在山上,在向他微笑。
猛然间,他彻底地觉悟了。
他明白了,孙登的微笑,是在告诉他,刚才他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一切,便是孙登想告诉他的全部内容。
他更为感到激动和振奋的是,自己认识到,人不应成为社会的奴隶,应知道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精神支柱。这就是像孙登的口哨声所引导自己进入的世界那样,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没有虚假做作,也没有功利观念。趁着激动和兴奋,他动笔写下了《大人先生传》和《清思赋》两篇文章,充分阐述了他对于自由人的精神境界的理解与设想。
《清思赋》是阮籍的一篇抒情性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幻想中美人的赞叹、向往、追求和自我解脱的描写,表现作者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文中充满着庄周、屈原的遨游宇宙的奇丽幻想,也渗透着阮籍的哲理思想。
它描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微风吹动着帷幔,徐徐飘动。月光洒在窗外的绿茵草地上,一片清丽。阮籍夜不能寐,起坐弹琴,渐渐地,随着琴声跨越昆仑,俯视西海,进入超脱和渺茫的境界。他一会儿在平原上游览,一会儿在深渊中沐浴。他用天地自然之美作为装饰物,又让月神常仪去和银河织女取得联系,召她而来。河女升阶入室,只见她美貌非凡,满带清香的头发迎风飘动,美丽的眼睛光彩动人。说起话来莺声燕语,如同兰花一样清香。她好像是精灵的造化,日月的余晖。阮籍为她的美丽所打动,希望与她结为永好。可是这个美人却心怀忧愁,一副悲不能言的样子。于是阮籍便和她离开屋室,乘着夏后氏的两条巨龙在天空中悬游。慢慢地,那位河女如同初升的云霞,忽而五彩斑斓,忽而随风飘散;她好像欲言又止,忽而又化为空气散去;她目光流连顾盼又转瞬离去,好像要来接近自己却又茫然相隔。这位河女婀娜多姿,可又虚无缥渺,可望而又不可接近。忽然天昏地暗,阮籍被魑魅魍魉放到了北极。这时,他想到,既然自己不想被天下万物所牵挂,又怎么能对一个女子恋恋不舍呢?于是决然地与河女分别。这正是阮籍思想飞跃的形象演示。他在这篇赋里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是:
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飘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
这就是说,阮籍要追求一种超越形色声音的精神性的美。他认为,个体要超越人世的一切扰攘,包括超越美恶是非,而达到一种无比纯洁和宁静的美妙境界。这就意味着,阮籍的思想已经从外部客观世界回到人的主体自身,执着于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竭力要去探寻这种意义和价值,并渴望保持个体精神的纯洁和自由。
在《大人先生传》这篇广为人知的文章中,阮籍从哲学的高度更加彻底地发挥了上述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阮籍假想中“大人先生”(其、实也就是阮籍自己的化身)的思想与生活,然后谈到有人给“大人先生”写了一封书信,批评他的思想行为,宣称真正的君子应当“唯法是修,唯礼是克”,安富尊荣,才是“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而“大人先生”对此予以迎头痛击,然后就转到正面,说明“大人先生”怀抱的理想。他说:“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这是阮籍对他的宇宙论、本体论的简明概括。它的逻辑关系,就事物在时间中存在的久远来说,一时不如一年,年岁又不如天地,而天地又不如“道”。因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而“道”又是天地生出万物,自然生出天地的决定力量。“道法自然而为化道”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因而“道”高于“天”。而在“道”的上面,又有“神”。因为“道”是法“自然”的,它以“自然”为依据,“不通于自然者不足以言道”,而“神者,自然之根也”,所以“神”在“道”之上。
这个“神”的含义,是指“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不能察知说明但能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微妙的力量。他说:“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于外矣。”这一思想在阮籍的整个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这一点出发,他把超越有限事物的无限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来加以追求。在他看来,“道”具有变化生成万物的神奇微妙作用。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而“道”自身是无所不在、永生不灭的。所以,“道”是高于一切有限存在的无限的“造物”。只要与“道”合一,随“道”变化,那就不会为一切有限事物的生灭变化所影响,而达到无限的永恒。他说: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今吾乃飘飘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修阳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此之于万物,岂不厚哉!
这就是说,无论世事如何瞬息万变,因为“道”变化永存,所以只要“与道俱成与道周始”,就能做到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能应付裕如,逍遥自得。不仅如此,他还要去追寻那还没有生出“天地”的“太初”和“自然”。在这个世界中,“退不见后,进不睹光廓无外以为宅,周宇宙以为庐”,“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飘于四远,翻翱翔乎八隅”。这是一片无限的空间,达到了绝对的自由。同时,这里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它“无后无先”,“邈渺绵绵”。这是超越时间后的绝对自在。所以,像尧、舜、汤、武的功德也算不了什么,更不要说王子乔的长寿,许由的推让,阳成子长的著书,孔子的仁义,通通都不值一提。因为这些短暂的东西只能显赫一时,距永恒和无限相去甚远。
这种追求反映了汉魏以来部分知识分子在对现实失望,深感人生短暂、无常、痛苦的情况下,对永恒、无限境界的渴望。魏晋玄学对理想人格的本体的构建,其哲学实质就是对永恒和无限的追求。而阮籍的这一思想又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很显然,阮籍的这种思想来源于庄子“齐物”和“逍遥”的思想,但和庄又有些区别。庄子强调乐天安命,与万物齐生死,避世无为。阮籍也曾有过这样的思想,但在《大人先生传》中,他通过对“隐者”和“薪者”的反驳,表明他不同意这种观念。“隐者”的理想是“与木石为邻”,“禽生而兽死”,“薪者”的理想是以富贵为意,宣称“负薪又何哀”?阮籍认为,前者是“贵志而残身”,“薄安利以忘生”,后者是不懂得“与道俱成”而达于无限,安于以背柴终其生。阮籍的意思是,真正的解脱不是退隐,不是安命,而是与“道”合一,遨游于无限,获得绝对的自由。另外,庄子主要着眼追求外在自然的无限,而阮籍则着眼于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无限。所以庄子赞美自然中各种宏大壮观的美,而阮籍则对人的内在精神的无限遨游发出礼赞。
阮籍这种对无限境界追求的思想和嵇康所追求的自由境界有些相似,但也不尽相同。嵇康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相应的理想人生。这种理想人生摆脱世俗的系累和礼法的束缚,而又有起码的物质生活必需,有朴素的亲情慰藉。他感觉只有在这种生活里,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才有自己的真实存在。它真实可感,如诗如画。.于是,庄子纯哲理的人生境界,从此变成了具体真实而又不失诗情画意的人生。而阮籍追求的,在远离现实这一点上与庄子是一致的。它还是一种幻境,与现实人生还隔着一层,是一个纯精神的自由的无限境界。嵇康所营造的理想人生,是准备认真付之实施的,而阮籍的人生境界却只能是一种梦幻,它无法实施。它只是当他面对苦闷人生束手无策时,自己为自己所制造的一个新的精神支柱,用它来支撑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这个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二人命运的不同结局。
(《阮籍》,新蕾出版社1993年版)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