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文库 > 详细内容
宁稼雨 | 明清轶事小说论纲(5)
发布时间:2020/9/18  阅读次数:1582  字体大小: 【】 【】【


五、明清轶事小说的体制与书写方式

       作为文言小说的一支,明清轶事小说在体制形式与书写方式方面既有自己的特性,也有与其他文言小说相同的共性特点。

(一)关于明清轶事小说的体制形式与表现特点

轶事小说体制形式多样,在文言小说中体制最为完备。如前所述,文言小说的体制不外世说体、杂记体和传奇体三种。其中传奇体为传奇小说所用,杂记体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共享,而世说体则为轶事小说所独有。历史上志怪小说曾经有过类似《世说新语》的分类体制,但没有形成气候,流传下来。而轶事小说中的世说体却是一枝独秀,代不乏作。

明清轶事小说的世说体作品在唐宋续作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并发展,在门类设定上共有三种方式。一是全部照搬《世说新语》门类旧目,如《明世说新语》《明语林》等;二是在承袭《世说新语》门类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如《何氏语林》在《世说新语》原书基础上增添“言志”“博识”两门;《玉堂丛语》共五十四个门类,其中二十二个承袭《世说新语》,三十二个为自立;《今世说》则删除《世说新语》中作者认为有伤人之嫌的六个门类,保留其余三十个门类等等;三是完全不用《世说新语》门类名称,全部自立。如《舌华录》《南吴旧话录》(二十四卷本),以及《宋琐语》等。从明清轶事小说这些门类名称承袭变化中,可以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获得更新的痕迹。《世说新语》所设三十六个门类中,先从“孔门四科”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入手,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属性和身份特征进行分类。其背后的文化总体动因就是全面反映在门阀士族崛起和清谈玄学背景下文化士人的人格精神风貌。如果说,明清世说体轶事小说门类设置中承袭《世说新语》者为继承传统的表现的话,那么新增的门类则体现出社会时代变迁的影响和制约。如《玉堂丛语》新增的三十二个门类中,诸如“铨选”“筹策”“荐举”“科试”“科目”等与明清科举制度科目和内容相关的类目名称占据很大比重,就反映出明清科举制度盛行对世说体门类设定的影响;《宋琐语》新设门类中的“吏才”“综练”“机权”“兵略”则反映出清初以来“经世致用”思想潮流的影响制约。

世说体是轶事小说的独有形式,其按内容分类,以类相从的体制在内容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因为每一门类中收录了内容性质相同和故事内容不同的诸多人物故事,所以从内容表达的角度看,每一门类实际上是一个同类主题内容的汇聚。这正是世说体从类书那里借鉴而来的编纂方式,目的就是用不同的故事来反复渲染同一主题的思想。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世说体又有另外一种独特功效。一个人的故事事迹,分别被编排在不同的门类当中。每一个门类中同一人物的内容好似是这个人物某个性格内涵的侧面,而同一人物在全书各个门类中故事的整合,就是这个人物全部的性格内涵。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无论是在文言小说当中,还是与白话小说相比,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与世说体相比,杂记体的个性特征不够鲜明,但与前代杂记体轶事小说相比,也有一些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表现。表现之一是全书篇幅的伸缩更加自由。明代以前的杂记体小说全书篇幅大体比较均衡持中,很少有长短差异很大的。明代开始则出现多样化趋势,短者不乏一卷成书者,长者则几十卷。这样的体制变化给作者带来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随意尽兴而为;表现之二是出现部分专记地方故事轶闻的杂记体小说,如《苏谈》《吴中故语》《汝南遗事》《泉南杂志》等。这类小说此前也零星出现过,但未形成规模。明代以来城市经济更加繁荣,使这类小说成批涌现。地方型杂记体小说能集中反映某时某地人物轶闻,特色更加鲜明。由于这些新的变化,使传统的杂记体小说在原来基础上又呈现出新鲜气息,也扩大和增强了杂记体小说在体制层面的表现力。

除了传统的世说体和杂记体,明清轶事小说在体制上还有外部体制的介入和协助。其中主要包括杂俎类辑纂小说和传奇体制中的现实轶事成分。

明清文言小说在原有基础上,陆续成批出现摘录辑纂前人书籍汇编为较大规模的杂俎类小说汇编。这些小说选材广泛,规模庞大,题材也比较齐全。其中不少作品含有大量轶事小说成分,如冯梦龙编纂《古今谈概》《情史》《智囊补》,褚人获编辑《坚瓠集》等等。这些小说因为系从前代各类文献中摘录小说故事,因而具有优选优势,能够汇聚集中前代小说精粹之作。其中大量各类轶闻故事丰富扩展了轶事小说的阵容,增添了很多精彩故事。

传奇小说发展到明清也出现多样化的态势。其主流是从《剪灯新话》到《聊斋志异》之类偏重传统烟粉灵怪题材,文采绚烂的高雅传奇作品。但也出现一批反映普通市民生活,描绘市井人物形象,然而故事又比以往世说体和杂记体小说曲折生动,非常接地气的通俗传奇小说。这类小说尽管体制上在轶事小说两种传统体制之外,但就其写实实录的写作精神来说,又与轶事小说的实录精神完全吻合,因而可以将其作为轶事小说的编外成员加以归拢。

(二)关于明清轶事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是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小说艺术质量的主要参照。明清轶事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双水合流的态势,即传统的简笔勾勒式与来自传奇体的细腻描绘式走向合流。

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世说体和以《西京杂记》为代表杂记体是传统轶事小说的两大体制模式。这两类小说在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简约,其细微差别是《世说新语》更有韵致传神功效,《西京杂记》则偏于逼真写实。这两方面的传统都为明清轶事小说所继承。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世说体小说还是杂记体小说,一方面力求保留以往既定传统,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描写塑造方面又都有以增加细腻描写的方式扩大轶事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的趋势和表现。《此中人语》“童子获虎”条记载一个捡菜拾柴的儿童,被老虎衔去。醒来以后,童子用计杀死了老虎,脱离了危险。作者在刻划儿童形象时采用了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当他吓昏醒来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我若逃,虎必吃我,是速我死也。”表现出他头脑清醒和临危不惧的特点。接着他想出了制伏老虎的办法,先轻轻抚摸老虎,使其威风减下,再将打柴的绳索解下,一头系在老虎阴囊上,一头系在树上,然后悄悄离去。当老虎发现童子离去时,大吼扑来,谁知阴囊已去。儿童趁势用石头打死老虎。其中抚摸老虎和系绳索的描写,作者写得很细致,这就入微地表现了儿童的机敏、勇敢。这种细致的刻划人物的方法,在轶事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又如《古今谈概》“佣”条,记载唐寅看中别人的丫环,跟踪尾随,了解住址,然后冒充佣书,与丫环结合,双双逃走的故事。文中对唐伯虎采虚实相间的手法,先用实写,描写他跟踪人家,受雇于人的经过,使人了解其精明手段。入华府后,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没有具体写他和丫环结合的过程。因为前面的交代,已使人确信唐寅必会达到目的。这种比较细腻的描写已经能够看出向传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靠拢的痕迹。其他如《何氏语林》“让功”条钱若水,《觚剩》“云娘”条云娘的形象等,也都有类似的倾向。

另一方面,唐代以来已经非常成熟的传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在明清时期写实题材的通俗传奇作品中也得到很好发挥和张扬,塑造了很多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文学形象。如《九籥集》中《负情侬传》的杜十娘形象,《觚賸》中《睐娘》睐娘形象,都非常成功,可以和唐代传奇名篇相媲美。另外在《青泥莲花记》《道听途说》《客窗闲话》《柳崖外编》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也都有不少成功之作。这些人物形象与《剪灯新话》《聊斋志异》相比,稍显平实,但却与轶事小说自身的质实本色相吻合。虽然它与传奇小说的高雅华丽风格稍有变异,但却与传统轶事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细腻描写变化取得默契和共鸣,共同为轶事小说人物形象从简单描绘走向文学塑造添砖加瓦,襄助其成。

(三)关于明清轶事小说的情节结构经营

如同人物形象塑造一样,情节结构也是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文体重要本色。但早期轶事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并不十分出色。相比之下,早期杂记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性要大于世说体小说。世说体小说即便是安排设置了故事情节,也需要读者用知识和阅历去意会其中的韵味。而杂记体小说中的情节描写一般会直接用人物故事去捕捉牵动读者阅读注意力,像《西京杂记》中描写王昭君、赵飞燕、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等都是如此。

到了明清轶事小说这里,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出现双线并行的情况。一方面,一些以辑纂前代小说而成的世说体小说从前代既有的小说和历史文献中,努力按照世说体对于轶事小说的定义去遴选那些具有蕴含韵致的人物故事,如《舌华录》《宋琐语》等。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世说体小说也努力按照《世说新语》的老模式来模仿操作,但老字号的产品需要老字号的原材料。用新的原材料想去做老字号的招牌菜,毕竟不会是原汁原味,而是有了新材料的时代痕迹。比如《玉剑尊闻》《明语林》《今世说》等。另一方面,杂记体小说在原有比较注重写实实录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小说故事情节的丰富曲折和引人入胜。如《此中人语》“守节难”条,写一个年轻的寡妇,忍受不住青春的寂寞,向孩子的老师求爱,却遭到拒绝。一怒之下砍下自己两手指,立志守节。后孩子中举,提出给母亲请旌。主考官也就是他原来的老师却不批准。后来寡妇拿出自断的二指,考官知其苦心,终于批准。这个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老师不辞而别,再写儿子应试得举,请旌不准,最后才引出寡妇年轻时候的故事。这样处理,显得波澜起伏,有戏剧性效果。《新世说》“郑板桥”条,记郑板桥被人以狗肉换去书法手迹。小说运用悬念的手法,吃狗肉时,人们并不知道主人为谁,直到最后商人交底,大家才恍然大悟。另外象《金壶七墨》“某太守”条,《野记》“蒋霆得妇”条,情节安排都比较出色。已经明显看出迈向传奇小说靠拢,追求更加丰富的情节变化和复杂故事设置,与现代小说情节手法也日趋接近。

与杂记体小说情节结构趋向复杂细腻化的走势相吻合,写实题材传奇作品在情节结构的复杂细腻方面更展示出自己固有优势,同时也与白话通俗小说中理念中的“尚奇”说遥相呼应,争奇斗艳,在用传奇体撰写编织故事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成绩。如《九籥别集》卷二《珠衫》篇以楚商妻子所赠婚外情人珠衫又为丈夫得到后作为休妻证据等曲折而巧合描写,使故事情节变化跌宕,引人入胜。该篇故事情节也颇富变化,在明清小说戏曲中产生过广泛深远影响。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卷一六中,宋存标《情种》卷四亦收此文。冯氏又据此演为《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另明闲闲子《远帆楼》传奇,柳氏及袁于令《珍珠衫》传奇,叶宪祖《会香衫》杂剧,皆铺写此事。柳敬亭说书中亦有此一目。《道听途说》卷一《祝蔼》所写祝蔼杀人后企图嫁祸于人被邑宰智慧侦破,其情节设计随逻辑推理分析步步深入,吸引读者不忍释卷,均能引人入胜。

(四)关于明清轶事小说的语言表达

小说作为语言艺术,语言表达既是经营故事的基础,又是展示特征之所在。明清轶事小说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随社会时代变化调整更新,更趋完善。大致有三个走向:承续世说体小说语言传统的简约体,受传奇小说影响的传奇体,受白话通俗小说影响的白话体。

传统轶事小说语言表达特征明显而又享有盛誉者为《世说新语》,这部以“言约旨远”见长的世说体小说被鲁迅称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堪称高冷而凝练的杰作。这一特点在明清部分轶事小说中继续得到承续。其中包括两类作品,一是从前代子史杂书中蒐集故事汇编而成的世说体小说,如《何氏语林》《南北朝新语》《舌华录》《宋琐语》等,二是追踵世说体的明清人新著,如《玉剑尊闻》《明语林》《今世说》等。这两类小说尽管因语言第一书写者的时代差异而略有出入,但在追求模仿《世说新语》“言约旨远”语言特征方面却完全一致。

明清轶事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扩展增强要得力于语言表达的充分,而语言表达的充分主要又是传奇小说助力滋养的结果。唐代传奇小说语言表达的成功经验为明清轶事小说所汲取吸收,为明清轶事小说语言表达的充分细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无论是杂记体小说对于扩大小说容量规模的努力,还是采用传奇体进行实录写作的通俗轶事小说,都因为传奇体语言能量的支撑而获得成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体量增大。不仅杂记体小说的叙述语言逐渐趋向丰富细腻,而且连向来以“言约旨远”著称的世说体小说也部分开始“转型”——向叙述语言的丰富细腻发展过渡。如作为世说体终结之作的《新世说》所写“香妃”和“赛金花”故事,已经基本离开传统世说体小说高冷凝练的传统,而采用传奇小说较为宏大的叙事容量,明显表现出语言风格的变化;二是语言的华美文雅,具体表现为绚丽的语言描述和用典的增加。如《九籥集·负情侬传》所写杜十娘故事,词采华美,铺排雍容,凄婉欲绝,如泣如诉,其文学语言表达能力堪为明清轶事小说巅峰之作。其他如《觚賸》中所写柳如是、陈圆圆、睐娘故事,《新世说》所写香妃、赛金花故事等,均有美词可观。

明清时期市民文化主流所造成文学艺术“适俗”倾向在文言轶事小说领域也有波及,具体表现为语言口语化、白话化的态势。其中以李伯元《南亭笔记》为代表。该书中部分故事或用白话叙述故事,或直接用白话陈述人物语言,语言通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康熙暮年,牙齿尽脱。尝在池上率嫔妃钓鱼取乐,偶举竿得一鳖,旋脱去。一妃曰:“亡八挠了。”皇后在左曰:“光景是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妃斜视康熙而笑不止。康熙怒,以为言者无意,笑者有心。因贬妃终身不使近御。(《南亭笔记》卷一)[i]

纵观明清轶事小说以上三个方面语言表达的现象,可见轶事小说这一起源于汉魏六朝的古老形式,到了晚清仍然在变异中生存,堪称文学形式的一棵不老常青树。

综上所述,可见无论是从全面深入认识和发掘中国小说史宝贵遗产的角度,还是从普通读者更多了解古代文化遗产,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角度,明清轶事小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值得深入发掘研究,值得阅读欣赏。


(全文完)




[i] 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上海大东书局1919年胡寄尘校订本。



(本文节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八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