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课程作业
发起人:挽澜wl  回复数:0  浏览数:1066  最后更新:2023/9/9 0:12:54 by rainning516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23/9/9 0:12:01
挽澜wl





角  色:普通会员
发 帖 数:2
注册时间:2023/9/8
小说史课程作业
狄仁杰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意蕴


摘  要:狄仁杰故事遍布史传、诗文、笔记、小说诸种文类,从时间、文体、文种等跨度上都适用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爬梳整理从唐代到明清各个阶段的相关书籍,能相对清晰地看出狄仁杰形象演变的轨迹和内涵变化的逻辑。从其能臣、忠臣形象的发展和断案形象的新变切入,分别透视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的狄仁杰文本,梳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狄仁杰故事的不同理解,有助于理解每个时代文化底蕴的一些重要特征。

关键词:狄仁杰;忠臣;能臣;判官;中国叙事文化学


一、综述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他出生于大唐贞观四年,成人之后,他以明经举,从此步入仕途,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从地方小官到一国宰相,经历了不少巨大的政治变革,并在抵御契丹、突厥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历任各地地方官吏和安抚大臣平叛安民,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所重用。

狄仁杰两度拜相,多次遭贬,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仍能兢兢业业、勤劳王政,赢得了君王百姓的一致认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史为其作传,《宋史》《全唐文》收录了狄仁杰的奏章七篇。《封氏闻见记》《集异记》《大唐新语》《松窗杂录》《广异记》《玉堂闲话》《续世说》《唐语林》《太平广记》等小说集,话本《梁公九谏》,小说《隋唐演义》《浓情快史》《征西说唐三传》《绿牡丹》《狄公案》,杂剧《望云记》《集翠裘》均出现了狄仁杰忠君直谏、为民请命、秉公断案的故事。以狄仁杰为人物故实的诗词、散曲、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综观狄仁杰故事的变迁,其忠君形象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断案如神的新特征。

当代学界对狄仁杰研究众多,但目前学者对于狄仁杰的研究偏重于历史方面,对文学作品中狄仁杰形象研究较少,研究狄仁杰形象流变的文章就更不多见,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单一叙事文本的分析上。《<梁公九谏>成书考述》[罗筱玉.《梁公九谏》成书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1]着重考察了话本《梁公九谏》的题材来源、话本小说的性质、故事的形成、狄仁杰形象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武则天四大奇案>散论》[苏兴.《武则天四大奇案》散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6.2]一文把《武则天四大奇案》(即《狄公案》)放在明清公案小说长河中,确定了它融合中国公案元素与西方侦探元素而成的独特艺术魅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起,荷兰汉学家高罗佩陆续翻译了《狄公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我国学者赵毅衡于1981年撰文《脍炙人口的西洋<狄公案>》[赵毅衡.脍炙人口的西洋《狄公案》[N].人民月报.1981.1.5]促进了高作的引入,并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张萍的博士论文《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细致剖析了清末《狄公案》是如何在高罗佩笔下发生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价值在于使狄仁杰形象更加西方化,以符合英语世界读者的审美心理。但综而观之,当前对狄仁杰故事的研究关注仍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研究,多作为某一作品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目前尚未有从纵观角度整理文献、分析叙事演变及其原因的研究。部分涉及狄仁杰的作品,如《薛刚反唐》、《浓情快史》等,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然而事实上,狄仁杰故事具有丰富的叙事性、传播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思路,细致爬梳历代狄仁杰故事文本,考察故事演变过程及其文化背景,分析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以期对于全面认知和分析狄仁杰故事有所裨益。

二、唐、五代十国:狄仁杰故事的初起

唐代到五代十国期间,狄仁杰故事逐渐由历史走向文学,他焚毁淫祠,直言敢谏、维护国家法度等情节已出现在《集异记》《广异记》《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朝野佥载》《独异志》《定命录》《松窗杂录》《玉堂闲话》等小说集中,凸显出来的沉着冷静、正直机智,不畏鬼神等性格将逐渐成为后来狄仁杰文学形象的特征。狄仁杰故事在这期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渲染,第二类出自作者的虚构,甚至引入鬼神怪异之说,把狄仁杰塑造成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形象,第三类是对狄仁杰的否定与批评。

第一类如《封氏闻见记》中描述了狄仁杰直谏唐高宗,不能因为鬼神邪说而随意更改出行道路的故事;《集异记·集翠裘》中描写狄仁杰公然在武则天面前斥责其男宠张昌宗是奸佞小人,显示了其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决心。《大唐新语》中狄仁杰的形象全面丰富,存见于《持法》、《政能》、《举贤》、《识量》、《容恕》和《酷忍》六个门类中。《持法》篇塑造了一个敢于坚持己见、维护法律权威的谏诤之臣的形象: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璀以笏挥令出,……仁杰曰:“臣闻犯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善见释之、辛毗于地下……”[(唐)刘肃等撰,恒鹤等校点.大唐新语·外五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第1版,第35页]

狄仁杰直谏高宗的形象尤其生动,“固谏”、“不惧……之诛”等词语也凸显了狄仁杰不惧死亡的决心。《酷忍》篇诠释了狄仁杰机智隐忍、正直仗义的性格特点。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来俊臣等构陷狄仁杰,使他沦为阶下囚,但他并未自乱方寸,而是将计就计,借酷吏之手传递冤情,获得了申冤机会,得以保全性命。下狱期间,酷吏王德寿妄图利用狄仁杰来诬陷大臣杨执柔,以图升迁。他对狄仁杰说:“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尚书昔在春官,执柔任其司员外,引可也。”狄仁杰义正言辞地拒绝:“‘皇天后土,遣仁杰自行此事。’以头触柱,血流被面。”王德寿“惧而谢焉”,反映出狄仁杰正直的人格和底线意识。

第二类如《广异记》中的三处狄仁杰故事,将狄仁杰塑造成为拥有鬼神护佑,敢于与妖邪斗争,手握重权,神通广大的形象。他不仅拥有对人间官吏任用的审批决定权,连鬼、神也要求助他才能摆脱困境。又如《玉堂闲话》卷三《狄仁杰祠》,把狄仁杰描摹为白日在朝为官,夜间魂游万里、预卜未来的神人,百姓为其建造生祠,狄仁杰的生祠也因其能实现民愿而香火不绝。

唐宋文人对狄仁杰的评价并非一边倒地赞扬,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如《松窗杂录》中关于狄仁杰的故事。中晚唐士大夫李浚对武后当政颇为不满,因而对出仕武周的狄仁杰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松窗杂录》中,狄仁杰成了一个为亲友谋私利、甘愿侍奉女主的小人。故事中的狄仁杰荣升宰相后,亲友们纷纷前去拜访祝贺,唯独堂姨卢氏母子不曾前去。狄仁杰在卢氏家中做客时,打猎归来的表弟“顾揖梁公,意甚轻简”[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松窗杂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第1版,第1216页],而得知表弟尚无一官半职,狄仁杰当即表示要为其谋私利,遭到了卢氏的严词拒绝,“相自贵尔,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同上,第1216页]。作者对狄仁杰侍奉女主一事十分不满,后人亦有同样看法,这则故事后为宋、明多个文人笔记收录。文人对狄仁杰的指责多集中于他侍奉女主,正所谓“事女主者,非丈夫之节也”[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M].中华书局.1975.7第1版,第213页]。唐代前期,女性处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女性参与政治成为了一种风尚。唐玄宗即位后,唐人对于女性参政的态度逐渐走向反对。而狄仁杰辅佐女主这样的行为也就开始不能被李浚为代表的中晚唐代士大夫所接受,碍于封建伦理道德,文人对于武则天及其大臣的臧否,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狄仁杰形象仍大多以正面评价为主,只有个别文人对于他侍奉女主一事颇有微词。

狄仁杰在唐代仍属“本朝重臣”,其在朝堂上留下的忠于职守的直谏能臣的“历史形象”仍有很大影响力,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他“事女主”出现了一定的负面评价,但总体来说以正面评价为主,故事虽然逐渐开始丰富,但所呈现出的文学形象特征仍基本以其历史形象的重要特点为依据,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变化。

三、宋元:狄仁杰故事的发展

将唐中兴之功归于狄仁杰,成为宋人的普遍观点,《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范仲淹、苏辙、阮阅等人都有文字存世。《新唐书》一百一十五卷载狄仁杰“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表现了狄仁杰从小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比一般人沉着冷静。他施行惠政,体恤民间疾苦,希望朝廷能与民休息,“无得侵扰百姓”[《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二》]顺应民心,为民请命;沉着冷静、有着不畏鬼神的精神,直言敢谏,维护国家法度,“不愿知谮者名”[《资治通鉴》卷206《唐纪二十》]有着广阔的胸襟。宋元期间,狄仁杰故事在《梁公九谏》《唐语林》《续世说》《太平广记》《野客丛书》,杂剧《风雪狄梁公》等书籍中继续发展。

《梁公九谏》是一篇以狄仁杰为主角的话本小说,因狄仁杰曾被追封梁国公,故称梁公。小说讲述武则天在废黜太子李显于庐陵后,欲传位于其侄武三思,经狄仁杰的前后九次进谏劝阻后,复召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此事有史实根据存世,《旧唐书·狄仁杰传》说:“仁杰前后匡复奏对,凡数万言。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梁公别传》,备载其辞”。但其成书年代尚有争议,鲁迅先生根据范仲淹所作《唐狄梁公碑》碑文的时间推断《梁公九谏》:“书出当在明道二年(1033)以后矣。”[鲁迅著,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2页]陈汝衡也认为“从其中文字内容看,颇象敦煌写卷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因此说《九谏》是南宋时编定,或者说更早一些,也不为过”。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对这一观点同样表示了赞同,丁锡根将《梁公九谏》收入其点校的《宋元平话集》,并声称它“是唐五代说唱文学向宋元平话过渡的产物,是讲史话本的早期作品。”[丁锡根.宋元平话集·梁公九谏·说明[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也认为此书为宋话本,但成书出当在宝元元年以后。而章培恒在《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章培恒.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J].上海大学学报.1996.2]一文中质疑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梁公九谏》应该是明抄本。罗筱玉的博士论文《宋元讲史话本研究》从话本小说的演进轨迹对《梁公九谏》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保留了较多早期话本的痕迹,并未受到元明时期创作风格的影响。目前虽不能确定《梁公九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宋代明道二年,但也没有新的证据显示它产生于明以后,因此,暂将《梁公九谏》置于明前的小说进行研究。

《梁公九谏》约四千字,序言中称“中宗得复帝位,而唐祚不移者,皆梁公之力也”[《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第一百零一册):梁公九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4页],首次以小说的形式肯定了狄仁杰反周为唐的第一功劳。小说中狄仁杰大胆直谏,迫使武则天迎回了唐中宗的形象对明清小说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狄仁杰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梁公九谏》分为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从一个角度切入,全面展现了狄仁杰在立储之事上的坚定意志。其故事在庐陵王被贬房州,武则天称帝二十年后的背景下展开。朝堂之上,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太子。此时,大臣的反应是“尽皆拜舞谢敕,山呼万岁,皆称‘贺得人矣’”[同上,第15页]。只有狄仁杰不肯随波逐流,引起了武则天的质问,“朕想,卿必有异议。纵有异议,岂胜得殿前八十二员大臣?”狄仁杰并未退缩,直指群臣“似鹤鸠抱卵,岂知鸾凤之志。蝼蚁攻土,岂知晦朔之朝。”[同上,第16页]紧接着他从武则天的皇后身份入手,指出皇后称帝是代为管理李唐江山,而今皇子已长成,理应还政于皇子。通过狄仁杰形象与群臣形象的对比,突出了狄仁杰不与朝臣同流合污的伟岸形象。小说还把狄仁杰安排在利益与威胁中,以此来凸显他九死不悔的决心,同时从侧面着笔,通过对同僚昏庸懦弱形象的描摹反衬了狄仁杰的形象。

《唐语林·贤媛》文中除了写狄仁杰出仕女主之事,还刻画了他待人谦恭有礼、即便好意被拂也不生气的特点。《续世说》中则重点叙写狄仁杰替代同僚郑崇质出使边疆地区,使郑可以留在内地照顾年迈久病的母亲的故事,突出了狄仁杰推己及人的孝心。

古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即忠和孝。与唐代不同的是,狄仁杰忠君形象不再只是最初忠于国家,认真履行职责的官员形象,而是被逐渐加入了反周为唐的新元素,以保证和当时封建伦理道德的契合。同时,在孝的方面,狄仁杰同样为人所称道,其形象不只是单一维度的朝堂重臣,而是增添了许多人情味,更趋丰满。

四、明清:狄仁杰故事的繁荣与新变

明清时期,狄仁杰故事在《何氏语林》《智囊全集》《情史》《舌华录》《夜航船》《贤弈编》《隋唐两朝志传》《隋唐志传通俗演义》《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征西说唐三传》《浓情快史》《绿牡丹》《狄公案》,杂剧《望云记》《集翠裘》等书籍中继续发展。狄仁杰的忠君形象逐步变化,由最初忠于国家的官员形象,逐渐发展成一个无原则的忠于李姓君主的形象。而且,这一时期首次在狄仁杰身上增加了断案如神的特点,这在狄仁杰形象体系中成为其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侧面,这也是基于历史上他判决大量积压案件而无一人冤诉事迹的虚构,并成为其形象新变。

《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中狄仁杰的形象单一,仅突出了他的治世之才,而《隋唐演义》把狄仁杰忠于李唐、敢于直谏的形象加以放大,侧重展现他在处理政治事件上的智慧与谋略,塑造了他无所畏惧,忠于职守且深得三代皇帝信任的骨鲠之臣的形象。《薛刚反唐》则以狄仁杰忠于李唐形象为主旋律,狄仁杰被塑造成坐怀不乱的谦谦君子,虚构其保护忠臣遗孤的故事,凸显其机智神通、深谋远虑,并运用宿命论神化狄仁杰的入仕,而且把他塑造成精通天文术数之人,笔墨较为集中地展示了一个运筹帷幄的股肱之臣形象。《望云记》从狄仁杰的家门始末开始,到其金榜题名,最后反周为唐,概括了狄仁杰一生的主要事迹,主要讲述了狄仁杰与权臣进行斗争以保护庐陵王,最终使武则天复召庐陵王并称帝的故事。杂剧《集翠裘》通过对武周失政的描写来强调狄仁杰对李唐的感情与忠诚之心。《征西说唐三传》更是强化了他对李唐王室的绝对忠诚,是对《梁公九谏》中狄仁杰反周归唐形象的延续和丰富。

在嘉禾餐花主人编次的《浓情快史》中,武则天被丑化为昏君,狄仁杰则是一心维护李唐正统、挽狂澜于即倒的中流砥柱。此书首次在狄仁杰故事中增加了基于历史虚构的断案形象,作为其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侧面。史书记载,在狄仁杰任大理丞期间,“岁凡断狱一万二千”而无冤诉者。他认为维护国家法度是国家安定所必须的,所以当发现有人破坏国家法律时,就毫不留情地予以制止,即使触怒了最高统治者也毫不畏惧。仪凤元年,狄仁杰就曾和唐高宗据理力争:“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浓情快史》中对狄仁杰审判的两个案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摹,通过问案来展现狄仁杰的公正无私和不畏权贵。两个案件都是通过审问的方式进行,类似于法律条文的图解,人物语言也较为刻板,这使得书中狄仁杰的判官形象缺乏个性化面目,但此书为狄仁杰故事增加了破案的新元素,值得肯定。

元明清时期,市民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受到关注,社会普通人的精神状态、

生存状态、生理欲望、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 宁稼雨.中国传统文化“三段说”刍论[J]求索.2017. 3]随着公案小说的盛行,狄仁杰又多次以判官的形象出现在公案小说《绿牡丹》、《狄公案》中。《绿牡丹》以武周朝作为叙事背景,写侠客骆宏勋等人一路除奸惩恶最后归于狄仁杰麾下,并在其带领下迎立庐陵王的故事。作者塑造了一个效忠李唐、爱惜人才、公正廉明的狄仁杰形象,集中笔墨描摹了狄仁杰不惧困难、明察秋毫的断案故事。《狄公案》作为一部以狄仁杰断案为主要内容的章回小说,详写狄仁杰侦办的四个案件,其中忠奸斗争也主要通过办案形式加以展现。与之前小说中狄仁杰的判官形象不同,书中的狄仁杰已带上了侦探色彩,遇到一时无法解开的案件,他便微服私访寻找线索。狄仁杰善于观察、心细如发,能够根据罪犯特点,有针对的采取破案措施,他不再是《浓情快史》中高高在上,动辄给原被告一顿板子的严厉判官,而是一个事必躬亲,且善于群策群力的循吏。

《绿牡丹》与《狄公案》都将狄仁杰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与拨乱反正的忠臣形象结合在一起,有古代判官的善用刑法的一面,更多的则是通过侦查、推理发现真相。至此,狄仁杰完成了忠于李唐与关心民痪两大形象的融合。

自唐代至今,狄仁杰从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无论是史学领域还是文学领域,对于他的评价均以肯定为主。唐代到五代十国期间,狄仁杰故事主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渲染,同时引入鬼神怪异之说,具有神化色彩。宋元时期,狄仁杰忠君形象由最初忠于国家,认真履行职责的官员形象,逐渐加入了反周为唐的新元素;同时描绘其孝道场景,在故事中由神性向人性转变。明清小说对狄仁杰故事进行再创造时,他的忠臣形象愈发鲜明的转变成忠于李唐一姓,善于断案、明察秋毫的特征出现,实现了锄奸平叛的清官形象和为民伸冤的青天形象的完美结合。狄仁杰故事流传至今,仍然在文学作品中焕发生命力,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其故事的不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晌.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5第1版

[2][唐]张驚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M].中华书局.1979.10第1版

[3][唐]谷神子,薛用弱.博异志 ·集异记[M].中华书局.1980.12第1版

[4][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M]. 中华书局.1992.3第1版

[5][唐]刘肃等撰,恒鹤等校点.大唐新语 ·外五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第1版

[6](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宋]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2第1版

[8][宋]李昉.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9新1版

[9][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6第1版

[10][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明]罗贯中.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M].群众出版社.1997.1第1版

[12][明]嘉禾餐花主人编次,郑志点校.浓情快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4第1版

[13][清]董诰.全唐文[M].中华书局.1983.11第1版

[14][清]无名氏.绿牡丹全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第1版

[15][清]无名氏,渭卿校点.狄公案[M].济南出版社.1997.4第1版

[16][清]褚人获.隋唐演义[M].凤凰出版社.2005.4第1版

[17][清]不奇生撰,萧林主编.中国禁毁小说110部:武则天外史[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

[18][清]如莲居士著,秦方点校.薛刚反唐[M].三秦出版社.2003.1第2版

[19]《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第一百零一册):梁公九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第1版

[20]无名氏.说唐全传[M].岳麓书社.1993.10第1版,2003.8第2版

[21]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M].中华书局.1975.7第1版

[22]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M].齐鲁书社.1996.5第1版

[23]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第1版

[24]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中华书局.1980.5第1版

[25]丁锡根.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第1版

[26]鲁迅著,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第 1 版

[27]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0第1版

[28]宁稼雨.中国传统文化“三段说”刍论[J].求索.2017.3

[29]宁稼雨.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构建[J].中州学刊.2007.1

[30]宁稼雨.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1]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何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一[J].天中学刊.2012.4

[32]黄永年.说狄仁杰的奏毁淫祠[J].唐史论丛.1995.10(06)

[33]章培恒.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J].上海大学学报.1996.2(01)

[34]罗筱玉.《梁公九谏》成书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1(06)

[35]魏泉.公案与侦探:从《狄公案》说起[J].云南大学学报.2006.8(04)

[36]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一)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狄仁杰故事文献

1、史部文献

《旧唐书》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作品原名《唐书》,宋代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旧唐书》卷六、卷十四、卷十七下、卷二十六、卷四十七、卷八十九、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一百二、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八十六上、卷一百九十四上记载了多处狄仁杰的故事。


2、子部文献

《封氏闻见记》

《封氏闻见记》是唐代封演编撰的古代中国笔记小说集。全书共十卷。此书史料价值颇高,《提要》谓:“唐人小说多涉荒怪,此书独语必徵实。前六卷多陈掌故,七、八两卷多记古迹及杂论,均足以资考证,末二卷则全载当时士大夫轶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谐语数条而已。”实甚允当。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

《封氏闻见记》中描摹了狄仁杰直谏唐高宗,不能因为鬼神邪说而随意更改出行道路。


《集异记》

唐代中期传奇小说集。一名《古异记》,薛用弱撰。《集异记》所记载的是隋唐时代奇闻怪异之事,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体制上六朝志怪的笔记体形式,但目的已不是张皇鬼神,以“明神道之不诬”,它虽载有大量佛道灵验、神仙鬼怪故事,但立足的是现世生活,是从当代人物奇闻异事这个角度来处理鬼神情节的。薛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生卒年不详。有人考证其生活年代在唐德宗贞元以后,历顺、宪、穆、敬、文、武、宣宗诸朝。

《集异记·集翠裘》中描写了狄仁杰公然在女皇面前斥责张昌宗是奸佞小人,显示了其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决心。


《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是一部笔记小说集,共13卷。《大唐新语》中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大历,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作品,仿《世说新语》体例。撰者唐代刘肃,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此书有元和丁亥(807)自序,署衔“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内容多取自朝野新闻,有关狄仁杰的事迹散布于《持法》、《政能》、《举贤》、《识量》、《容恕》和《酷忍》六个门类中,突出其直谏、机智隐忍、正直仗义的特点。


《松窗杂录》

《松窗杂录》一卷。记武后至宣宗初事,玄宗朝事居多,多写皇帝、后妃、卿相的轶闻杂事。《新唐书.艺文志》有着录,不题撰人。此书作者所属,向有李濬或韦叡之说,今较多倾向于李濬。李濬,生卒年不详。无锡(今属江苏)人。会昌间宰相李绅子。乾符四年(877),自秘书省校书郎入直史馆。

在《松窗杂录》中狄仁杰成了一个为亲友谋私利、甘愿侍奉女主的小人。


《广异记》

《广异记》是一部唐代前期的汉族志怪传奇小说集,原书二十卷,今存六卷,作者是戴孚。该书涉及了豪侠、法术、公案、异遇、情缘、世态、因果、士流等诸多方面,内容宏大,各类神仙鬼怪故事几乎皆有。顾况在《戴氏广异记序》中称其“铿锵之韵,固可以辅于神明。”该书原本已经亡佚,但宋初李昉的《太平广记》中辑录了《广异记》二百八十多条,较为全面的保存了此书。

唐,戴孚,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生平事略不见史传。据顾况所作《戴氏广异记序》(《文苑英华》卷七百三十七),知戴孚于唐肃宗至德二(757)年与顾况同登进士第,任校书郎,终于饶州录事参军,卒年五十七岁。此书大抵作于大历(766~779)年间,作者死后,由其子请顾况为书作序行世。

有三处狄仁杰故事,将狄仁杰塑造成为拥有鬼神护佑,敢于与妖邪斗争,手握重权,神通广大的形象。他不仅拥有对人间官吏任用的审批决定权,连鬼、神也要求助他才能摆脱困境。


《玉堂闲话》

《玉堂闲话》是五代王仁裕(880-956)所撰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内容主要涉及唐末五代时期中原、秦陇和陇蜀地域的史事和社会传闻,多数为王仁裕亲身经历或来自于同时期当事人叙述的记录。此书于宋元之际亡失,现存186篇,散见于《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资治通鉴考异》、《竹庄诗话》、《锦绣万花谷》、《岁时广记》、《永乐大典》、《唐诗纪事》、《能改斋漫录》等古籍中。

王仁裕(880-956年),字德辇,秦州上邽(今为甘肃省礼县)人。唐朝末年,起家秦州节度(李继崇)判官。先后出仕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册封太原县公。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时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

卷三《狄仁杰祠》中把狄仁杰描摹为白日在朝为官,夜间魂游万里、预卜未来的神人,因而百姓为其建造生祠。狄仁杰的生祠也因其能实现民愿而香火不绝。


3、诗词

唐代:武则天《制袍字赐狄仁杰》、高适《三君咏·狄梁公》、杜甫《狄明府》、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吕温《狄梁公立卢陵王传赞序》、张祜《读狄梁公传》、皮日休《狄梁公祠碑》

五代:石敬瑭《赠狄仁杰太师诏》



(二)宋元时期的狄仁杰故事文献

1、史部文献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十七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新唐书》有二十处提及狄仁杰故事。


《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资治通鉴》有九处提及狄仁杰故事。他施行惠政,体恤民间疾苦,希望朝廷能与民休息,顺应民心,为民请命;沉着冷静、有着不畏鬼神的精神,直言敢谏,维护国家法度,有着广阔的胸襟。


《唐会要》

《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共分514目,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载了唐朝各种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来为唐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者所重视。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周宰相,宋初罢相,迁官至太子太师。唐德宗时,苏冕撰成《会要》40卷,记唐初至代宗时典故。宣宗时,杨绍复等人撰《续会要》40卷,记德宗至武宗时故事。《旧唐书·宣宗本纪》载:“(大中七年),十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官使、弘文馆大学士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正月进呈。

《唐会要》有十七处提及狄仁杰故事。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脱脱(1314年-1355年),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宋史》中有六处提及狄仁杰故事。


2、子部文献

《续世说》

《续世说》是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十二卷,北宋孔平仲撰。该书仿《世说新语》体例,主要记南北朝至唐五代朝野轶事。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释稗》等。

《续世说》中刻画了狄仁杰替代同僚郑崇质,出使边疆地区,使其可以留在内地照顾年迈久病的母亲,突出了狄仁杰推己及人的孝心。


《唐语林》

《唐语林》为唐代文史资料集。该书编撰者相传为宋代王谠。全书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王谠,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

《唐语林·贤媛》以卢氏为表扬对象,写狄仁杰欲为表弟谋私以凸显卢氏的深明大义、不附女主。而文中除了刻画了狄仁杰出仕女主,还刻画了他待人谦恭有礼、即便好意被拂也不生气,直至最后以狄仁杰面露愧色而告终。


《唐会要》

《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共分514目,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载了唐朝各种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来为唐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者所重视。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周宰相,宋初罢相,迁官至太子太师。唐德宗时,苏冕撰成《会要》40卷,记唐初至代宗时典故。宣宗时,杨绍复等人撰《续会要》40卷,记德宗至武宗时故事。《旧唐书·宣宗本纪》载:“(大中七年),十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官使、弘文馆大学士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正月进呈。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的总集,为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属于类书。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在类下又分150多条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

《太平广记》卷三九三《雷一》中记载狄仁杰救助雷公的故事。雷公被夹于大槐树中疼痛不已,发出巨大的雷声。雷声震动了十余里外狄仁杰所率部队。由于部众不敢前去一探究竟,于是狄仁杰只身一人跨马前去。他循声找到了受难者——雷公。原来雷公因与槐树中的龙交战,不幸被槐树所夹。于是,狄仁杰锯开槐树救出雷公。而他也因之获得了雷公的报答——预知未来吉凶的能力。


《梁公九谏》

《梁公九谏》是宋代话本,士礼居刻本,源出赐书楼藏旧抄本,共一卷,约3000字。卷首载范仲淹《唐相梁公庙碑》,作于贬官番阳时,当在明道二(1033)年之后。

小说中狄仁杰大胆直谏、威武不屈,迫使武则天迎回了唐中宗,同时从侧面着笔,通过对同僚昏庸懦弱形象的描摹反衬了狄仁杰的形象。


《风雪狄梁公》

关汉卿创作杂剧,已经散佚。

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3、诗词

宋代:范仲淹《唐狄梁公碑》、苏辙《狄仁杰论》《读史六首》、徐积《书狄梁公传》、李弥逊《狄仁杰感悟武后卒复唐嗣》、王十朋《咏史诗·狄仁杰》、杨果《狄仁杰墓》、徐钧《狄仁杰》、郑思肖《狄仁杰白云亲舍图》、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狄仁杰》、韦骧《狄公祠》

元代:王奕《题彭泽旧县狄梁公祠》、吴澄《跋张葛狄范四公传》、郑玉《狄梁公论》、杨果《过狄仁杰墓》


(三)明清时期的狄仁杰故事文献

1、史部文献

《读通鉴论》

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30卷,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被尊称为船山先生。《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

《读通鉴论》七处提及狄仁杰故事


《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考》是在清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删繁补缺、援古证今、逐一考据而成,是迄今所见清代官修的规模最大、编辑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考据最详实的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该书为清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弘历派窦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由于敏中、英廉为总裁,故书前有“钦定”字样。全书共160卷,分为18门。

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宣平知县于树范之子。清朝重臣,出身簪缨世家。

卷一百五十八中,收录了前人编撰的一则狄仁杰毁淫祠故事。故事中白羊幻化成精,建立祠堂并迫使百姓岁以男童祭之,不祭则降下灾祸。狄仁杰到任后,得知这一风俗,独自仗剑前去,斩杀白羊精,并焚毁白羊祠,百姓从此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2、子部文献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作者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中有四则狄仁杰故事。


《情史》

《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成的短篇小说集。《情史》二十四卷,分为二十四类,收录上古至明季爱情婚姻故事870余篇。卷首有冯氏两篇自序,每卷之后和某些故事的末尾有冯氏评语。

冯梦龙《情史》中的《集翠裘》是狄仁杰故事。


《语林》

《语林》是明代何良俊所撰的小说集。又称《何氏语林》,共三十卷。全书分三十八门,其中三十六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例,意在模仿《世说新语》,仅增“言志”、“博识”二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何氏语林》三十卷出版。

何良俊的《何氏语林》中收录了三则狄仁杰故事。


3、小说戏曲

《隋唐两朝志传》

《隋唐两朝志传》又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回,成书于正德之际,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该小说从隋末写到唐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的历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贞观以后二百多年历史。

详细描绘狄仁杰形象出现在第九十七回。作者借娄师德之口从外貌形象到品德能力对狄仁杰进行了不遗余力地赞美。小说延续了唐宋以来正史对狄仁杰的塑造,从侧面反映出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用演义的形式书写历史的特点。


《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其成书时间,鲁迅认为它成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保存最早刻印刊行版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雪草堂刊本。

褚人获(约1635年-1719年),字稼轩、学稼,号石农,别号“长洲后进没世农夫”,亦称“鹤市石农”等,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明清之际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隋唐演义》《坚瓠集》等。

全书共一百回,对狄仁杰的塑造从七十回到七十五回,较为全面地图解了史书中狄仁杰的主要事迹。小说对史实进行改编,把狄仁杰塑造成受命于唐太宗,用来对付可能出现的谋夺江山者,其直谏的形象被放大。《隋唐演义》中狄仁杰是一个无所畏惧,忠于职守且深得三代皇帝信任的骨鲠之臣。


《薛刚反唐》

清代如莲居士的小说

文中狄仁杰被塑造成坐怀不乱的谦谦君子,虚构狄仁杰保护忠臣遗孤,突显其机智神通、深谋远虑,运用宿命论神化狄仁杰的入仕,并把他塑造成精通天文术数之人。


《浓情快史》

又名《媚娘艳史》,是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三十回。题“嘉禾餐花主人编次,西湖鹏鷃居士评阅”,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书中狄仁杰是一心维护李唐正统、挽狂澜于即倒的中流砥柱形象,增加了狄仁杰的断案形象,通过问案来展现狄仁杰的公正无私和不畏权贵。在官员形象之外,《浓情快史》着力把狄仁杰塑造成一个满腹诗书且极有人情味的才子。


《征西说唐三传》

《征西说唐三传》是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异说后唐传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又名《仁贵征西说唐三传》《说唐三传》《说唐征西传》,十卷八十八回。题“中都逸叟编次”。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狄仁杰成功斡旋于武则天和谋反者之间,最终渔翁得利,完成复唐事业。


《绿牡丹》

《绿牡丹》又名《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清代道光年间问世。

《绿牡丹》中作者集中笔墨描摹了狄仁杰不惧困难、明察秋毫的判官形象,让狄仁杰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与拨乱反正的忠臣形象结合在一起。


《狄公案》

《狄公案》是一部以狄仁杰断案为主要内容的章回小说。全书六十四回,详写狄仁杰侦办的四个案件,篇末写狄仁杰率领复唐势力迎回庐陵王的故事。

书中写狄仁杰善于观察、心细如发,善于根据罪犯特点,有针对的采取破案措施。在塑造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的同时,还融合了以往的忠君形象。


《望云记》

明代金怀玉所作的《望云记》从狄仁杰的家门始末开始,到其金榜题名,最后反周为唐,概括了狄仁杰一生的主要事迹,其中主要讲述了狄仁杰与权臣进行斗争以保护庐陵王,最终使武则天复召庐陵王并称帝的故事。


《集翠裘》

康熙九年裘琏创作的杂剧《集翠裘》讲述了狄仁杰与武皇宠臣张昌宗打赌,赢了以后将其赢来的集翠裘赐给马奴,主要表现狄仁杰对张昌宗的厌恶。

该剧通过对武周失政的描写来强调狄仁杰对李唐的感情与忠诚之心。


4、诗词

明代:危素诗作《梁国狄文惠公新庙诗》、林弼《书狄梁公进谏图》、李昱《狄仁杰谏复庐陵王图》、王翰《望云生》、徐有贞《谒狄梁公祠》、程敏政《狄仁杰论》、孙承恩《古像赞·狄梁公》、李贽《大臣总论·狄仁杰》、郭子章《狄仁杰论》、侯让《狄仁杰》、姚绶《狄仁杰》、倪岳《谒狄公祠一首》

清代:叶燮《狄仁杰论》、陈廷敬《狄仁杰举子论》、玄烨《阅史绪论·狄仁杰卒太后泣云朝堂空矣》、方东树《狄梁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