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0:41:02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类型 > 雅雨资讯 > 详细内容
柳存仁先生论著目
发布时间:2010/3/26  阅读次数:7629  字体大小: 【】 【】【
一、单篇论文

读洪煨莲著杜甫传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2卷,195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1669-1684.
教材的选择和舍弃 香港《中文通讯》第5期,1955年12月,页1-5.
教材中所见的散文和小说 香港《中文通讯》第7/8期,1956年9月,页26.
王冕传与吴敬梓 香港《中文通讯》第9/10期,1957年3月,页7-9.
毘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 香港《新亚学报》第3卷第2期,1958年2月,页53-98.文字略有更动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1045-1094.
元至治本全相武王伐纣平话明刊本列国志传卷一与封神演义之关系 香港《新亚学报》第4卷第1期,1959年8月,页401-44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230-1259.
略读文选序 香港《中文通讯》第15期,1959年10月,页19-20.
声音与朗诵 香港《中文通讯》第16期,1960年6月,页9-1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17-1724.
形式与欣赏 香港《中文通讯》第16期,1960年6月,页13-15.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25-1730.
李白的将进酒 香港音乐节散文朗诵评判报告之三,196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31-1741.
学习汉字的困难 香港《中文通讯》第17期,1960年11月,页7-15.
话本小说与戏曲 1960年11月23日在香港崇基学院中文学会讲演 《崇基校刊》第25期,1960年12月,页14-15.
论明清中国通俗小说之版本 香港联合书院《联合学报》第3期,1963年6月,页1-36.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1095-1143.
四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香港《新亚学报》第5卷第2期,1963年8月,页323-375,并收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Lungmen,Hong Kong,1967,中文附录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260-1318.
墨经笺疑(上) 香港《新亚学报》第6卷第1期,1964年2月,页45-14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1-83.
论近人研究中国小说之得失 香港《联合学报》第3期,1964年6月,页1-23.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210-1229.
墨经笺疑(下) 香港《新亚学报》第7卷第1期,1965年2月,页1-134.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84-203.
明儒与道教 香港《新亚学报》第8卷第1期,1967年2月,页259-296.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809-846.
研究明代道教思想中日文书目举要 香港《崇基学报》第6卷第2期,1967年5月,页107-13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974-1020.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台湾新竹《清华学报》第7卷第1期,1968年8月,页71-98.
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 香港《崇基学报》第9卷第1期,1969年11月,页1-9.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472-494.
杨小楼 香港《明报月刊》第4卷第11期(总47期),1969年11月,页58.
研究道教史的面面观 1969年9月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及东方语言学会讲演.香港《崇基校刊》第47期,1969年12月,页49.
论道藏本顾欢注老子之性质 香港《联合书院学报》第8期,1970年6月,页15-28.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204-222.
王阳明与道教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3卷第2期,1970年9月,页489-508.
读世说新语校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3卷第1期,1970年9月,页222-228.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658-1668.
工业社会的课程与教材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教学研讨会报告书》,197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42-1756.
国语乎粤语乎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教学研讨会报告书》,197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57-1770.
字词分析 : 排字机械化的一条支路 香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三届年会演讲词,1970.
豆腐交白卷 香港《南北极》第18期,1971年11月,页58.
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甲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卷第2期,1971年12月,页287-34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223-308.
《我爱夏日长》自序 香港《南北极》第30期,1972年11月,页54.
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乙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卷第1期,1972年12月,页9-75.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308-408.
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丙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6卷第1期,1973年12月,页1-4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408-471.
补明史佞幸陶仲文传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11卷第1期,1973年1月,页115-121.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924-937.
读〈红楼梦研究专刊〉第一至第八辑 香港新亚书院《红楼梦研究专刊》第10辑,1973年7月,页1-5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556-1614.
读广东文献书目知见录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13卷第2期,1975年7月,页184-193.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85-1804.
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1976年12月,页169-234.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418-1515.
阅道藏记凡例 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第1辑,1977,页 11-3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938-941.
张伯瑞与悟真篇 《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 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786-808.
怎样去寻觅研究中国旧小说的新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第4卷第1期,1977,页221-234.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615-1634.
三言二拍短篇小说裏的社会性与艺术性 香港《中报月刊》第9-10期,198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527-1555.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总第18辑,1981年5月,页141-16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92-1417.
王阳明与佛道二教 台湾新竹《清华学报》13卷第1,2期合刊,1981年12月,页27-5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878-923.
读左景权著:《司马迁与中国史学》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2卷,1981,页337-35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635-1657.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上) 香港《明报月刊》第6卷第8期(总188期),1981年8月,页85-89.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685-1697.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下) 香港《明报月刊》第6卷第9期(总189期),1981年9月,页85-9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697-1716.
道藏刻本之四个日期 《歴史における民众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贺记念论集》,东京,1982,页1049-1067.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942-973.
天理图书馆宋本书经眼录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1982,页74-8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771-1784.
读《宗教词典》里的道教部份 香港《明报月刊》第18卷第3期(总207期),1983年3月,页85-93.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1021-1044.
张天师的太太和女儿们 香港《明报月刊》第19卷第8期(总224期),1984年8月,页9-1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72-676.
伍伯与花关索 台湾新竹《清华学报》新第16卷第1,2期合刊,1984年12月,页49-55.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516-1526.
许逊与兰公 北京《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5.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714-752.
说五运六气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2期(总230期),1985年2月,页18-21.
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一)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5期(总233期),1985年5月,页55-62.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19-1333.
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二)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6期(总234期),1985年6月,页59-64.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33-1348.
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三)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7期(总235期),1985年7月,页85-9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48-1363.
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四)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8期(总236期),1985年8月,页85-9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63-1378.
禅味与茶味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9期(总237期),1985年9月,页9-10·
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五)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9期(总237期),1985年9月,页70-74.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378-1391.
张君房与宋代道书 香港《明报月刊》第20卷第12期(总240期),1985年12月,页102-103.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781-785.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之历史成分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二十周年纪念专刊《学集》,198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621-668.
「齐同慈爱」——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上)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1期(总241期),1986年1月,页193-195.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页753-768.
「齐同慈爱」——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下)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2期(总242期),1986年2月,页94-10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768-780.
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上)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6期(总246期),1986年6月,页85-88.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49-660.
元代蒙古人汉化问题及其汉化之程度 香港《新亚学报》第15卷,1986年6月,页113-20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555-648.
一千八百年来的道教(下)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7期(总247期),1986年7月,页96-10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60-671.
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一)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11期(总250期),1986年10月,页105-108.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77-684.
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二) 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11期(总251期),1986年11月,页105-106.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84-691.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卷第五——P.2337 中金明七真一词之推测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第4卷第2期(总8期),1986年12月,页509-531.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339-382.
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 旧稿曾用《徐执事为考》为题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1986.修润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上),1991,页495-554.
史籍与道籍 《神田喜一郎追悼中国学论集》,东京二玄社,1986.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383-394.
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三) 香港《明报月刊》第22卷第1期(总253期),1987年1月,页125-128.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91-699.
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四) 香港《明报月刊》第22卷第2期(总254期),1987年2月,页116.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699-700.
题免得龛藏《汉天师世系赞》卷(五) 香港《明报月刊》第22卷第4期(总256期),1987年4月,页97-100.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700-713.
武则天先世来原之推测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第2,3期合刊,1987年9月,页59-114,增〔补记〕后并收入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115-192.
董仲舒与《春秋》 1987年在台北「国际孔学会议」讲词 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61-114.
集杜诗两首 香港《明报月刊》第23卷第2期(总266期),1988年2月,页112.
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 台北《书目季刊》第21卷第4期,1988年3月,页30-45.
西游记简本阳,朱二本之先后及简繁本之先后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第6卷第1期(总11期),1988年6月,页511-528.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699-730.
海外治中国学问 北京《文献》季刊第37期,1988年7月,页103-133.
梁漱溟的父亲巨川先生 香港《明报月刊》第23卷11期(总275期),1988年11月,页71-74.后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55-265.
关於朗诵《论语》 1988年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讲词 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41-60.
一部九十年前香港出版的英汉辞典 香港市政局《中文文学周十周年志庆纪念论文集》,1988.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209-220.
道教是什麼 1988年5月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讲词 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221-240.
关於《佛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编《小说戏曲研究》第一辑,1988,页331-359.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669-698.
孔子的遗教 济南《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1-40.
知堂纪念 香港《明报月刊》第24卷第5期(总281期),1989年5月,页86-90.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311-338.
知堂纪念(续刊) 香港《明报月刊》第24卷第6期(总282期),1989年6月,页71-76.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311-338.
鲁迅与旧学 香港《明报月刊》第24卷第9期(总285期),1989年9月,页93-96.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89-310.
鲁迅与旧学(续刊) 香港《明报月刊》第24卷第10期(总286期),1989年10月,页94-97.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89-310
《文献》杂志建刊十年感言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文献》第42期,1989年10月,页3-24.
跋左子兴公书简两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编《学丛》创刊号,1989.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339-352.
说虚实 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27期,1990年3月,页8-12,1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837-849
《龙图耳录》的一个过录的钞本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第8卷第1期(总15期),1990年6月,页83-107.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793-835.
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的三教(吴有能译) 《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杂志》第28卷第4期,1990年12月,页165-193.
三国晋时之女仙真 1989年在台北淡江大学「中华民族宗教会议」讲词,郑志明编《宗教与文化》,1990,页343-35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395-420.
论李退溪非哲理诗之境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28期第2期,1990,页215-227.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885-912.
从利玛窦到李约瑟的汉学道路 香港《明报月刊》第26卷第7期(总307期),1991年7月,页82-92.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46-69.
《想尔注》与道教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暨汉学研究中心《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1,页47-77.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281-338.
孤本与罕见小说 《和风堂文集》(中),1991,页1144-1166.
小说的时代与真伪 《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167-1177.
论小说史上的若干问题 《和风堂文集》(下),1991,页1178-1209.
《增广燕京乡土记》序 香港《明报月刊》第27卷第1期(总313期),1992年1月,页119-121.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913-919.
《道藏》之性质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卷第1期(总5期),1992年3月,页1-1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255-280.
关於《陶真人内丹赋》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页93-107.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421-438.
道家看同性恋 香港《明报月刊》第27卷第4期(总316期),1992年4月,页35-39.
理学三题 香港《明报月刊》第27卷第9期(总321期),1992年9月,页37-39.
清末民初的《黄龙报》 香港皇仁书院《黄龙报》第87卷,1992.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193-208.
民国以来之道教史研究 台北台湾大学《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1992.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571-620.
红楼梦之旧本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页55-100.后收入北京《红楼梦学刊》第1期,1993年1月.《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731-792.
红楼梦之旧本(续刊) 北京《红楼梦学刊》第2期,1993.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731-792.
道教前史两章 上海《中华文史论丛》第51辑,1993年8月,页215-22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241-254.
太极图三题 香港《明报月刊》第28卷第12期(总336期),1993年12月,页90-95.
读蜂屋邦夫《金代道教の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2期,1993,页199-230.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509-569.
朱熹与《参同契》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1993.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457-507.
关於卡普拉.太极图的诤议 香港《明报月刊》第29卷第3期(总339期),1994年3月,页98-99.
马来西亚的汉学 北京《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页251-261.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70-88.
徐神翁与林灵素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编《选堂文史论苑》,1994,页343-355.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上),1997,页439-455.
道教追求长生——《湘绮楼说诗》卷一纪梦衍义 上海《道教文化研究》第7期,1995年6月,页70-84.
王湘绮和《红楼梦》 北京《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1辑,1995,页212-234.后收入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页15-38;《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34-254.
读《黄节诗集》 香港《国际南社学会丛刊》,第5期,1994,页27-53.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921-972.
记约园观书 张芝联编《约园著作选辑》,记张咏霓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北京,中华书局,1995.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353-361.
道教与中国医学 北京《中国文化》第11期,1995,页53-57.
藏文本罗摩衍那本事私笺 北京《中国文化》第13期,1996年6月,页20-37.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154-193.
古代的幽默 北京《中国文化》第13期,1996年6月,页20-37.
中国思想裏天上和人间理想的构思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5期,1996,页1-28.
读〈两都,两京赋〉简端记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学丛》第4期,1996.后收入《和风堂新文集》(下),1997,页851-883.
敦煌变文与中国文学 1996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潘重规先生学术讲座」讲辞.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194-210.
神话与中国神话接受外来因素的限度和理由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页1-33.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115-153.
萨满与南巫 《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学生书局,1996,页1-11.
道家与道术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页137-164.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1-28.
宝玉和顺治皇帝——清初的政治,宗教和文学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总37期),1997,页567-582.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11-233.
儒家与后现代(Post-modernity) 1994年在日本福冈「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讲辞.后收入黄俊杰,福田殖编《东亚文化的探索》,1997,台北正中书局,页159-182;《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266-288.
关於鸳鸯蝴蝶派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5期,1998年4月,页1-21.
海外道家文化研究简介 《道教文化研究》第14期,1998年7月,页3-7.
香港中等教育裏的汉语教学 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48期,1998年12月,页1-16.后收入《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1999,页89-114.
说权及儒之行权义 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9卷第1期(总33期),1999年3月,页127-147.
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一——读西蒙.李(Simon Leys)英译《论语》 北京《国际汉学》第4期,1999年8月,页109-128.后收入《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夏言.严嵩.徐阶 香港岭南大学《岭南学报》新第1期,1999年10月,页345-374.
竹枝词和《南海百咏》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37卷第1期,1999,页38-49.
汉语的文言与白话 吉隆坡:「林连玉讲座讲演」,1999.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王船山注《楚辞 远游》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第二届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讲辞,1999.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脱卜赤颜》,全真教和《射雕英雄传》,台北:《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页3-41.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香港对东西文化认识要占的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研讨会」论文,1999.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金庸小说的视野:《天龙八部》 北京:「2000金庸小说研讨会」论文,2000.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毛诗传笺》,《正义》和朱熹《诗集传》 台北「朱子学与东亚文明研讨会」讲辞,2000.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道教信仰和研究道教 香港《弘道》第9期,2000,页4-6.
骈文,古典散文和白话文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语文」讲座讲演,2000.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南北朝时代南北的交通,文士和情思 台北中研院「第三届汉学会议文学组」主题讲演,2000.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老子与太上老君——道家看生命:喜悦.乐道.顺天 香港《弘道》第10期,2001,页1-12.
从《金云翘传》到《红楼梦》——读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 台北《书目季刊》第36卷第3期,2002年12月,页103-112.
关於图理琛的《异域录》 北京《中国文化》第19/20期,2002,页242-254.
敦煌本《老子化胡经》卷8的成立年代 《新世纪敦煌论集—潘重规教授九五华秩并
研究敦煌学一甲子纪念》,2003年3月,页168-190.拟编入《和风堂文集三编》.
潘重规先生追悼会 香港《新亚生活》第31卷第1期,2003年9月5日,页14-21.
中华甚麼物事美 上海《中华文史论丛》第73期,2003年10月,页1-12.
六十年前钱(宾四)先生的讲学 香港《新亚学术集刊》第14期,2003,页403-408.
潘石禅先生纪念 台湾《敦煌学》第25期,2004年9月,页1-5.
《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 收入吴光正,郑红翠,胡元翎主编《想像力的世界:20
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页90-100.
金庸小说裏的摩尼教 北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中文学刊》第4期,2005年12月,页275-317.

二、专书

《中国文学史发凡》 苏州:文怡书局,1935
《西星集》 上海:宇宙风社,1940
《上古秦汉文学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收入《中国大文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人物谭》 香港:大公书局,1952
《庚辛》 香港:大公书局,1954
《中国文学史》 香港:大公书局,1956,新加坡:世界书局,1960
《在舞台的边缘上》 香港:龄记书局,1959
《我爱夏日长》(三幕剧本) 香港:文艺书局,1959
《中国历史教学法略论》 香港:香港语文学社,1960
《中小学文言读本序例》 香港:罗富国教育学院,1960
《青春》 香港:星岛日报社,1968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1977
《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孔孟荀思想和现代观念》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984
《和风堂文集》(共三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大都》(长篇小说)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和风堂新文集》(共两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7
《中国传统小说与社会》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吴德耀文化讲座讲演,1998
《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道教史探微》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外国的月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三、英文著述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 Wiesbaden : Otto Harrassowitz, 1962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ustralia; 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at Canberra on 5 October 1966: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67.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 , Hong Kong : Lungmen , 1967
Wu Cheng-en, His Life and Career , Leiden :E.J. Brill,1967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 Leiden:E.J. Brill,1976
On the Art of Ruling A Big Country : Views of three Chinese emperors: Canberra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4
Li Yü(in collaboration with Nathan Mao),Boston: Twayne,1977
Cold Nights (A Novel by Pa Chin),transla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Nathan Mao,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8
Chinese Middlebrow Fiction : from th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s(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New Excursion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Leiden : E.J. Brill, 1984
East Meets West : the Impact on China and Her Response: Singapore : Uni Press, 1998.
"Taoist Self-cultivation in Ming Thought" in Wm.Theodorede Bary(ed.),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The Compilation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Tao-tsang"in Donald D. Leslie,Colin Mackerras &Wang Gungwu(ed.),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History,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3
"The 'Three Teachings' in the Mongol-Yüan period"(in collaboration with Judith Berling),in Hok-lam Chan & Wm.Theodore de Bary(ed.),Yüan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
"Chu Hsi's Influence in Yüan Times" in Wing-tsit Chan(ed.),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The Disciples of Zhu Xi as Seen in Yi Hwang's Songgye W n My ng Ihak T'ongnok"(宋季元明理学通录) in T'oung Pao,LXXIII,1987
"The Invention of Li Yu" in Cambridg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0:2,1990
"Men of letter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tockholm,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ries, No. 37, 1965 , pp.137-163

四、附录

道苑缤纷录(A Daoist Florilegium), 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祝寿论文集,李焯然,陈万成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Sino-Asiatica-Papers dedicated to Professor Liu Ts'un-ya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y-fifth birthday, edited by Wang Gungwu, Rafe de Crespigny & Igor de Rachewiltz,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2
Daoism in History—Essays in honour of Liu Ts'un-yan, Benjamin Penny(ed.), Routledge,London & New York, 2006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宁稼雨的雅雨书屋  网址:http://www.yayusw.com/  备案序号:津ICP备10001115号

  雅雨书屋 版权所有 建站时间:2006年7月4日 网站管理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站主其他网络园地:雅雨博客|爱思想网个人专栏| 中国学术论坛宁稼雨主页|南开文学院个人主页|中国古代小说网个人专栏|明清小说研究宁稼雨专栏|三国演义网站宁稼雨专题